归零博客

好奇是驱使人类进步的动力

救命还是伤人?心肺复苏并没那么神

电视迷们肯定不陌生这个场景:急诊室里,病人突然心跳停止,抢救团队立刻行动起来。有人用力按压病人胸口,有人插管确保呼吸道通畅,还有人准备好除颤器,大喊“让开”,然后电流一击,病人被震了一下。

气氛紧张得让人屏住呼吸。药物管理员注射了一剂肾上腺素,领队大声指挥。因为是黄金时段的电视剧,背景里总少不了家属的哭声。紧接着,奇迹发生了——脉搏恢复,心脏重新跳动,病人得救。到剧集结尾,他们还能向医护人员道谢,自己走出医院大门。

可现实远没这么美好。心肺复苏(CPR)在真实世界里很少成功,但大多数人却觉得它很靠谱。研究发现,失败的尝试不仅让医护人员压力倍增,还可能给病人带来致命的痛苦。

电视剧里,心肺复苏总是救命神器。一项2015年的研究分析了《豪斯医生》和《实习医生格蕾》共91集,发现一半剧集里有人做CPR,70%的角色挺过了抢救,其中只有15%在之后死亡,其余人都顺利出院。这让很多人误以为CPR真有那么高的成功率。一项针对ICU病人家属的研究显示,72%的人认为CPR成功率超过75%。但实际上,在医院外做CPR的存活率只有10%,医院内稍高一点,也不过17%。为什么这么低?因为很多人心脏骤停时已呈“心电静止”,没有电活动,除颤器根本不起作用。

比利时Ghent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兼研究员Patrick Druwé叹息道:“可惜,能被电击救回的节奏不到25%,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。”他说这话时,CPR已经成了标准操作,甚至在养老院的老人身上也不例外。比如在日本,急救人员在院外抢救时,法律不允许他们停下CPR。

Druwé回忆,CPR在60年代刚引入医学时,本意是救治那些明显可逆的心脏骤停,比如心梗导致的。可如今,它几乎成了一种习惯动作,医护人员很少考虑成功的可能性。他感慨:“这变成了一种不问结果的仪式。”

失败的CPR带来的不只是死亡,还有一堆后遗症。超过70%的CPR幸存者会出现肋骨骨折,平均每人断7.6根肋骨。更糟的是,脑部缺氧可能导致神经损伤,这是复苏后死亡或残疾的主因。Druwé说,全球复苏成功率多年来一直没啥变化,可尝试次数却在增加,尤其在养老院。拿丹麦来说,2002年养老院CPR使用率是3.5%,到2014年飙升到16.5%,翻了四倍。日本也是,五年间从12%涨到20%。

对老人或没有可电击节奏的病人做CPR,临床上常被视为“不当尝试”,因为他们活下来的希望渺茫。这种尝试不仅对病人是折磨,对医护团队也是负担。

2021年,Druwé和团队在《复苏》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,想搞清楚医护人员对无效抢救的感受。他们调查了24个国家(包括美国)的5100名急诊室医生、护士和急救员。结果发现,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怀疑自己参与的某次抢救是否合适,一半人因此感到道德上的煎熬。他们会想:这次尝试是不是白费力气?病人真的想要这种极端抢救吗?

很多人以为病人肯定想要CPR,可Druwé说,只有少数人明确表示无论如何都想试一试。养老院里能活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,这种徒劳的努力常让医护人员觉得自己违背了病人的最佳利益。“如果成功的希望近乎零,还可能毁了病人的尊严,那就违背了‘不伤害’的医学伦理,”他无奈地说。

失败的CPR对病人和医护的伤害不容小觑。Druwé建议,应该更重视预先医疗指示,让医护人员清楚病人在心脏骤停时的意愿。他还呼吁,医疗机构别把CPR当默认选项,而应视为一种有条件的治疗,只在病人有希望活下来且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时使用。

“医护人员得掂量一下,病人未来生活质量有多大可能达标,如果CPR失败,会不会剥夺他们一个有尊严的告别,”Druwé语重心长地说。现实中的CPR远不像电视里那么光鲜,它需要我们重新思考——救命,还是伤人?

评论